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武林絕學 還我漂亮拳 — 談顏面神經麻痺

作者:康鈞尉醫師 Charles Kang, MD

photo credit: José F. Dos Santos. The American Folk Art Museum

近日報導,一名 43 歲男性在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產生顏面神經麻痺情況,目前醫院方面也無法確認這樣的狀況是否與施打疫苗有關? 根據國外的統計,mRNA 疫苗(如 BNT, Moderna ) 在施打過後產生顏面神經麻痺的機率可能比施打較為傳統的腺病毒載體疫苗( AZ 疫苗)高出 2~3 ( 每百萬劑 13.6 案例 V.S 每百萬劑 4.1 案例)。這樣的一個訊息,也提供了曾有過顏面神經麻痺( Bell’s Palsy ) 的民眾在施打疫苗的選擇上一個考量點。



這次,我們也剛好要跟大家聊聊有關顏面神經麻痺的二三事。最近在門診除了慢性肩頸疼痛,久坐產生的下背疼痛以外,曾經在一個門診裡面連續三位病患都是顏面神經麻痺的問題來接受治療,密度之高,也讓我注意到疫情三級警戒期間,無論是生活上、工作上經濟上各種改變帶來的壓力,導致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生率似乎有上升的趨勢。


顏面神經麻痺( 這裏特別專指周邊型顏面神經麻痺,也稱為 Bell’s Palsy ,不同於腦中風後的中樞型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生,在男性與女性的機率差不多,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中有 20 個案例。糖尿病患、免疫低下者、高血壓、孕婦或者是有過上呼吸道症狀等,是顏面神經的高風險族群。以年齡來說,15 ~ 45 歲為高峰,平均值落在 40 歲左右。有 75% 的顏面神經麻痺都是不明原因,症狀來的又快又急,有些患者在產生麻痺之前會有耳後疼痛的症狀,接著症狀在發生後第二週左右達到高峰,無法閉眼,流眼淚、口水或者是臉部疼痛。約有2/3的患者在三個月內可以恢復,但有 1/3 的患者留下後遺症。顏面神經麻痺對於患者來說,帶來的不只是生活上的不方便,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壓力、創傷以及恐懼。因為高峰落在 40 歲上下,正是社交活躍的年紀,在顏面神經麻痺的情況下要去面對陌生人,面對工作的挑戰,尤其是靠臉吃飯的族群更是害怕,在這個社群媒體興盛的年代,每一個人對自己的外表輕微的變化都可能在意許久,更不用說顏面神經麻痺這樣顯著的改變。


顏面神經嚴重度可以下列的狀況作為分類。分類主要是幫助後續復原狀態的預測,初期的症狀越輕微,完全恢復的機率就越高。


  1. 正常
  2. 輕微失能:只有在仔細觀察下發現有輕微無力狀況。休息狀態臉部是對稱的,閉眼睛的動作不需很費力並且只有輕微的差異。能活動嘴角但會有些費力並且有不對稱情形,沒有臉部肌肉不正常連動情況( 例如:動嘴角卻同時發生閉眼睛的狀況)。
  3. 中度失能:靜止時,對稱性和肌肉張力尚稱正常。活動時,前額抬頭紋減少或消失,閉眼睛、動嘴角都需要很費力且兩邊有明顯的不對稱。當發生肌肉不正常連動情況、肌肉攣縮或者是痙攣情況就算是中度失能。
  4. 中高度失能:明顯無力以及(或)容貌上的改變。靜止時兩側還能夠有肌肉張力。活動時,盡最大努力也沒有抬頭紋、無法完全閉上眼睛。有明顯的肌肉連動情形,無法做出細膩的臉部表情,受影響的臉部肌肉痙攣導致功能失調受限。
  5. 高度失能:只能稍微感受到肌肉活動,靜止時就能觀察到臉部不對稱,嘴角下降且看不到法令紋。在動作上前額沒有活動、很費力眼睛也只能稍微關閉、嘴角輕微動作。這時候因為肌肉的活動還有張力都明顯降低,反而沒有肌肉連動、攣縮痙攣等狀況。

治療方面,可以分為急性期的處置,以及後續恢復期的維持性治療。

急性期:

(1) 類固醇療法:目前最有實證效力的治療,早期使用類固醇療法(症狀發生 72 小時之內要使用),劑量方面有分為較高劑量使用 5 天後減量,或是中等劑量使用 10 天。

(2) 抗病毒藥物:原則上不單用,與類固醇並用在症狀嚴重的情況下,或者是同時有帶狀皰疹等病毒感染的情形。

(3) 保護措施:最重要的是眼部的保護。顏面神經麻痺後,眼睛無法閉合是最常見的問題,所以必須良好的保護眼睛,防止角膜等構造受傷。


photo credit: Sunnybrook health science centre

                   video credit : facial palsy UK

恢復期:

    photo credit : reference-5 

    (1) 物理儀器使用

    電刺激器:在神經肌肉麻痺的部分,大家最熟知的應該就是電刺激器。雖然沒有太多的實證,但是在顏面神經麻痺的臨床治療上,我們還是習慣會用上表面經皮電刺激器( TENS)作為療程輔助。在使用的時機上,有文獻指出太早使用電刺激器可能導致肌肉纖維損傷,並且阻礙後續的神經修復。因此在臨床實務上,急性期還是先強調藥物,尤其是類固醇使用的重要性,不要過早或過度的使用電刺激器。在刺激的部位我們著重四塊肌肉:

    1. Orbicularis oculi : 主要負責閉眼動作
    2. Frontalis : 抬頭紋
    3. Zygomatic major : 將嘴角提高
    4. Orbicularis oris :做出嘴唇動作( 噘嘴,吹氣等)

    photo credit: reference-6

    低能量雷射( Low Energy Laser Treatment)療法,是除了電療以外可以考慮的治療方式。根據文獻,低能量雷射可以直接促進受損神經的修復,協助後續功能的恢復。除了復健科常用的多頻道雷射(可以一次同時治療多名患者),現在也有手持式或者攜帶型(大小約像一個 Apple Watch )可供居家使用,方便性大幅提升。治療時,是沿著顏面神經的路線去做延伸,下圖提供大家做雷射治療時可參考的點,也根據臨床症狀比較明顯的部位, 強化療程。
    有些顏面神經患者因為本身內科的問題,如血糖、血壓等,在使用類固醇劑量上必須考慮帶來的血糖血壓不穩定的問題,這種時候可以選用低能量雷射來做為輔助。


    (2) 手術神經減壓術:目前並不建議使用手術減壓,除非是神經有明確遭受其他的原因壓迫( 如腫瘤,血塊等因素),否則不需實行。


    (3) 熱敷、按摩:熱敷後,每一邊的臉接受約 10 分鐘的按摩。好邊也需要,因為日常生活中都靠好邊幫忙,所以也需要按摩。經由專業物理治療師處置,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


    (4) 運動:運動的目的在於肌肉功能恢復,與電刺激雷同的是,有文獻與專家不建議在急性期過早運動,而是在急性期過後,根據恢復階段與個人狀況設計運動。運動的過程中建議使用鏡子作為動作回饋、避免過度訓練導致肌肉疲乏、以及強化已經過度代償的肌肉。因為重點在於動作的品質而非動作的次數,如果運動當中出現不正常的肌肉痙攣、不正常的肌肉連動情形(想要動嘴角卻發現跟著眨眼睛),容易導致未來神經修復時產生連線問題 ( Synkinesis )


    (5) 營養補充品:在治療顏面神經麻痺,比較常被提到的補充品是維生素B6、 B12、維生素C以及鋅。近年來,維生素D的重要性被高度重視,尤其是D對於免疫調節的功能也被認為可能對於顏面神經麻痺有所幫助。



    顏面神經麻痺雖然大部分能夠在症狀發生後數個月之後恢復,但因為對於一個人的外表影響實在太大,對於身心雙方面的壓力都是相當的大。目前沒有已知的方式能夠有效預防顏面神經麻痺的發生,不過從神經受損的機轉來看,我們可以從日常的壓力調節,免疫狀況維持來下功夫。過度的壓力容易導致體內慢性發炎,如果這樣的發炎狀態侵犯了顏面神經,也就會產生顏面神經麻痺的狀況。維持正常作息,注重飲食平衡、規律運動且懂得調節壓力,不只是針對顏面神經麻痺,也是所有現代慢性病的解決根本。


    聲明:本文章僅供衛教使用,無法取代醫療診斷與治療,個人相關醫療問題敬請洽詢醫師或物理治療師。


    參考文獻reference :

    1. Bell's palsy and SARS-Cov-2 vaccines-unfolding story. Lancet infect Dis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1  


    2. Jennifer S. B., Jessie M. V. Physical Therapy for facial paralysis: A tailored treatment approach. Physical Therapy . Volume 79 . Number 4 . April 1999.


    3. Alakram P., Puckree T.Effects of electrical stimulation in Early Bells Palsy on Facial Disability Index Score. SA Journal of Physiotherapy. 2011;67(2)


    4. Elena G. B. P., Marisol S. M. et al.Efficacy of electrotherapy in Bell's palsy treatment : A systemic review. Journal of Back and Musculoskeletal Rehabilitation 33 (2020) 865–874


    5. Mirja I., Jani L. et al. Facial muscle activations by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 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Control 48 (2019) 248–254 


    6. Banu O,.Ali Y.K.Role of low level laser therapy added to facial expression exercises in patients with idiopathic facial (Bell's) palsy. Lasers Med Sci (2017) 32:931936


    7. Facial exercise programme-Information for patients Therapy Services. Sheffield Teaching Hospit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