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前膝疼痛漫談:再訪臀中肌訓練

作者:康鈞尉醫師 Charles Kang, MD




髕骨股骨疼痛問題很常見,大約有 1/4 的人從青少年時期就曾經歷前膝疼痛的狀況,更麻煩的是有接近一半的人一旦有了這類疼痛問題,接下來的一到兩年都會不時地出現疼痛狀況,且不論接受怎樣的治療都可能無法解決。在臨床上,這樣的問題我們稱為 PFPS 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 。在疼痛的初期,如果我們做了 X 光片的檢查,最常見的發現就是:沒有發現任何特別的地方!  我們不太會在一開始就看到明顯的影像學問題,舉凡關節退化、肌腱韌帶鈣化、骨刺或任何你可以想到的狀況,最多的情形是看到髕骨有些外移(翻)的傾象,尤其是女性,於是就帶著髕骨外翻這個診斷,一頭霧水的領了消炎止痛藥以後回家休息去了 ... 


v



通常這樣的狀況在服了藥,也適當休息過後症狀都能有所改善。當大家覺得沒事了,可以回去正常的生活、運動甚至是工作上需要的勞動時,疼痛他又.... 回來了。這時,心不甘情不願的回到醫師診間,得到了不需要再照影像因為才剛拍過,會痛的話就繼續休息、繼續吃藥。心想:這樣的情況到底要持續多久 ( 吶喊)。如果今天碰到對於功能性評估有概念或是潛心鑽研的醫師,可能就會請你做幾個動作,觀察後給出幾個結論並且開出回家功課要你做。聽完醫師簡短的解釋後一知半解,心中又出現另外一個疑問:為什麼不能幫我打一針讓他不要再痛就好,回去還要做運動也太麻煩了吧?我不就是因為運動才產生疼痛的嗎?怎麼還要我動?



如果大家還記得我們上一篇文章所提到的,疼痛三層次:局部,功能性,結構對稱性問題,就能理解到,之所以前膝疼痛在初期常常得不到良好的照護( 尤其是在醫院純看診這樣的體系),原因就是目前膝關節並沒有產生影像上面可被偵測到的局部損傷。但是疼痛是真實的,運動能力受限是真實的,所以表示我們應該要往另一個層次來做思考:功能性的問題。


身體要有良好的功能,有幾個要件必須成立。

第一是良好的骨骼排列。當我們的身體被擺在不一樣的姿勢,關節被放在不同的彎曲角度上,同一塊肌肉或肌群,他們能夠發揮的功能可能完全不同。以髖關節的梨狀肌為例,當我們的髖關節彎曲角度較小時,梨狀肌扮演的是髖關節外轉的功能角色;但髖關節彎曲角度加大時,卻又變成了髖關節內旋的功能。同樣的狀況,發生在我們的臀中肌。在前膝痛或者是跑步相關的疼痛問題,大家一定要去注目的一塊肌肉就是臀中肌。這塊肌肉位於我們髖關節的外側,負責的動作是髖關節的外展,同時在我們的步態尤其是單腳(雷同跑步的姿勢),維持整個身體的平衡以及膝關節位置的穩定非常重要。現在越來越多人知道要去訓練這塊臀中肌,但是卻不知道要如何有效率甚至不要練出反效果!  



在訓練臀中肌的重點之一,就是我們骨盆的位置。因為臀中肌本身解剖位置的特性,當我們的骨盆位於中立的位置時,這片扇形強壯的臀中肌,就能夠良好的發揮他外展的功能,在偏後方的肌肉纖維還可以提供一些髖關節外旋的功能,同步幫助我們髖膝關節之間維持良好的骨骼排列。但,如果我們今天呈現骨盆前傾,或者是髖關節彎曲的狀態時,因為整個肌肉纖維的走向改變了,原本外展+外旋的功能,在這時候變成了帶有內旋的動作。髖關節內旋的動作會導致什麼問題?內旋的股骨讓髕骨相對外移,形成大家常聽到的髕骨外翻。我常跟大家解釋,其實髕骨外翻是一個不太好的命名。髕骨作為身體最大的種子骨,他的位置事實上不是他自己能夠決定的,也不是他自己想要外翻。能夠在好的軌道上運作,將下肢的力量順利的傳遞並且降低衝擊是他的使命之一,但是股骨一旦內旋以後, 他就很難逃脫被外翻的命運...


示意圖:左圖女性呈現骨盆前傾,右圖女性呈現相對骨盆中立


因此,在腰椎旁肌群過緊、髂肌、股四頭肌過度活化或是臀大肌無力所造成的骨盆前傾時,臀中肌就無法好好的做出良好的貢獻,導致髖關節內旋、髕骨外移(翻)最後導致前膝疼痛問題。


雖然今天的文章是介紹髖關節周圍的肌肉臀中肌對於前膝疼痛或者是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的影響,不過在這邊還是要跟大家提醒一點:年齡,疼痛的時間長短,是否有過去的受傷史(外傷、挫傷、較大較嚴重的運動傷害等),疼痛的嚴重程度,休息時是否會有疼痛等狀況,還是會影響到我們對於膝關節疼痛問題的評估。現在功能性評估大行其道,但永遠還是要記得,局部的損傷、結構變化還是相當的重要,在第一線應該要先做評估並且妥善處置後,再進入功能性的調整以及訓練恢復,才能夠得到良好的效果。過於輕忽影像學上的發現,認為疼痛都能夠經由調整就恢復,絕對是個不切實際的幻想。最後,別忘了局部影像的掃描、功能性的整體評估,以及先天結構性的失衡問題都同樣重要,只是比重不同,介入時間不同。好的醫療團隊是能夠在恰當的時間點做適切的處置,而不是一人獨秀,隻手撐起一片天。


聲明:本文章僅供衛教使用,無法取代醫療診斷與治療,個人相關醫療問題敬請洽詢醫師或物理治療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