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康鈞尉醫師 Charles Kang, MD
膝蓋疼痛問題一直是運動醫學門診或是復健科診間的大熱門。不論老少、男女都有相當比例的人受苦於膝蓋出狀況。在臨床上很常見的一個主訴,就是膝蓋前側出現了疼痛情形,尤其是女性或者是跑步運動愛好者更是佔了多數。事實上,對於疼痛的診斷,我們應該分為三個層次來解析:
一、局部組織出現了損傷: 這是最傳統的診斷方式,也是大家去到了醫院醫師會給大家的“答案” 如果是前膝疼痛,以解剖構造來看可能的原因會是股四頭肌肌腱、髕骨韌帶、髕骨股骨關節或者是膝前滑囊炎等疾患。這樣的診斷簡單易懂,好似病人得到這樣的一個答案以後會比較安心,許多精密的檢查也應運而生,可惜的是,有時候不管做了多麼精密的檢查,就是找不到明確的答案。醫師請病人回家,休息、止痛、肌肉鬆弛劑(到底有療效還是安慰劑 ),病人不滿意,一頭霧水的回家然後還是繼續疼痛。 這時候,就是下一個層次的解析該出現了。
二、身體功能性出現了問題: 這個層次跟第一個層次之間並沒有互相排擠。我們可以同時存在功能性問題並且有局部組織的損傷。所謂的功能性出了問題包括但不僅限於:骨骼排列的失常、肌肉平衡協調出現問題、關節活動度受限導致相鄰關節之間的互相傷害( 例如踝關節的活動度受損可能導致膝關節問題)、甚至是神經性問題導致骨骼肌肉傷害( 例如坐骨神經壓迫造成踝關節肌力下降,以至於常常踝關節扭傷)。一個身體要有良好的運作,真的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美國運動醫學名醫 Dr. Joel Baumgartner 也是我的良師益友,所提出來的 CFAN : Cell, Function, Articulation, Nerve 就包括了細胞健康,功能性運動,關節健康以及神經功能等多個面向,這也是近年來我們在看待身體問題的一個趨勢,多專業,多面向,最後導向客製化的治療程序,才能夠得到最好的成果,也最能夠維持健康。功能性的診斷就不像是局部組織一樣有一個特定的疾病名。 不同的評估系統可能會有不一樣的結論,介入的手法也可能截然不同。不分中西,如雨後春筍般發展的各個系統存在於市場中,評價與療效也各有千秋。
三、身體先天結構的特異性:這裏特別指的是並非因為後天的使用不當,受傷後缺乏良好的復健修復等狀況。在這個層次比較典型的,就是長短腳的問題。我們很多人都有長短腳的狀況,畢竟身體的結構本來就不可能完美的左右對稱,但是當我們的長短腳在半寸以內時,大多時候不會對我們的功能造成太大的影響。甚至很多人的長短腳可能與骨盆歪斜、足踝支撐問題等狀況更有關連,是所謂的“功能性長短腳”。撇開功能性長短腳,若今天是“真性長短腳”,並且兩邊的差距顯著,那麼我們需要可能就會是鞋墊,特製鞋或是矯具的使用,而非不斷的使用藥物、注射、或單純的物理治療來處理這樣的情況。一般來說,這種狀況在臨床上還是比較少見,並且需要特殊的評估下,才能夠去決定怎樣的輔具能夠派上用場。
先把疼痛問題處理的主軸給定了下來以後,下一篇文章我們就可以好好的來談前膝疼痛的診斷與處理。
聲明:本文章僅供衛教使用,無法取代醫療診斷與治療,個人相關醫療問題敬請洽詢醫師或物理治療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