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骨骼肌肉軟組織超音波: 不只是醫師的第二個聽診器

作者:康鈞尉醫師 Charles Kang , MD



回想十幾年前還在醫學院學習,當實習醫師的日子,當時隨身除了掛著一個聽診器作為聽診使用以外,每次到了超音波檢查室,老師們總會跟我們說:學弟,以後超音波會是你們的第二個聽診器,有很多過去做理學檢查無法確認的事情,藉由超音波都能夠一窺身體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更重要的是,超音波儀器沒有輻射線的暴露風險,非常適合醫師每天執業使用,病人接受檢查也非常安全。 當時的超音波儀器主要是腹部超音波、婦產科超音波、頸動脈超音波還有甲狀腺檢查等應用最多,有關於骨骼肌肉關節系統的超音波才剛開始有一些前輩醫師開始使用, 機器的品質也不是那麼的好,無論是成像品質或者是診斷價值都沒有那麼的高。


成為復健科醫師以後,很幸運的跟上了骨骼肌肉超音波技術起飛的年代,因為機器的性能不斷改善,我們能夠掃描的區域解析度以及深度越來越好。我一方面跟著醫院的前輩醫師學習,另一方面頻繁地飛往美國跟第一線的運動醫學醫師學習超音波技術,除了在 2018年取得美國專業骨骼肌肉超音波醫師註冊認證以外,也跟著目前美國奧運代表隊的醫療隊隊醫 Johnathan. Finnoff. 學習超音波導引注射技術,無論是在運動傷害處理退化性骨關節傷害,以及周邊神經損傷等領域,都吸取到許多第一手的資訊與技術。




事實上,超音波已經不只是作為診斷上的輔助,更重要的是,藉由超音波影像的導引之下,我們可以去做更多過去無法做到的深層治療,或者是更精準的針對病灶做解除沾黏促進再生修復、以及緩解疼痛等目標。這些, 都是這十年來專精於骨骼肌肉超音波醫師們,累積的努力所研究出來的各種療法療程。


目前在我們的服務裡,骨骼肌肉超音波在處理復健科常見的問題有很大的幫助:舉凡傳統復健難以處理的媽媽手、板機指、網球肘、五十肩、足底筋膜炎等,過去會考慮開刀處理的腕隧道症候群、旋轉肌腱病變(退化、部分撕裂)、慢性頸椎腰椎疼痛問題,也可以利用超音波導引注射的方式來幫助治療。




現今的超音波導引注射已經發展出微創觀念的治療模式,如前述的媽媽手、板機指就能夠精準的將沾黏狹窄處去除;在頸椎腰椎的注射方面,我們也能夠藉由影像精準辨認出神經的位置,在注射的過程中避開重要的血管與神經,將促進修復的藥劑送進神經管或是發炎神經部位。也因為這樣,超音波導引注射通常會是多點注射,將所有需要治療的區域做通盤的計畫後執行。現今的超音波導引注射已經發展出微創觀念的治療模式,如前述的媽媽手、板機指就能夠精準的將沾黏狹窄處去除;在頸椎腰椎的注射方面,我們也能夠藉由影像精準辨認出神經的位置,在注射的過程中避開重要的血管與神經,將促進修復的藥劑送進神經管或是發炎神經部位。也因為這樣,超音波導引注射通常會是多點注射,將所有需要治療的區域做通盤的計畫後執行。




常有人問我:過去醫師打針都沒有用超音波導引,好像也可以治療病人啊? 我會用這樣的類比來回答他:過去的車子在沒有倒車雷達、倒車顯影的情況下,大家還是可以停車,但是過去停車碰撞到的機率會比較高,另外,車位太小時,在沒有倒車雷達顯影輔助的情況下,我們可能就會考慮放棄,現在哪台車子沒有這樣的高科技輔助呢?  


醫療的本質還是從醫師的專業出發,再好的儀器都只是我們的雙手以及診斷的延伸,帶給每一位需要的病患是更高的安全度,以及更好的治療精準度。